摘 要: 通过对甘南藏区农牧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找出甘南藏区农牧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状况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实际情况,提出在甘南藏区农牧村中小学推广信息技术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甘南藏区; 农牧村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 现状; 对策
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贫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中小学普遍存在布点过多、布局分散和规模偏小等现象,尤其部分农牧村小学是名副其实的“麻雀学校”,地处偏僻、环境艰苦、占地狭小、师资缺乏,教育教学质量较低[1]。
1 甘南藏族自治州信息技术教育建设现状调查
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保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658所学校配备了802套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教学光盘,总价值达500多万元;2005年,全州七县一市被列入全国、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连片实施、全国覆盖的范围,投资1 000万元,在全州188所学校实施“工程”项目;另外通过“教育部、李嘉诚西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二期义务教育工程信息技术教育项目”、“明天女教师项目”的实施以及各县市自筹等,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资金累计达2 899万元,在城镇中小学和农牧村九年制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乡中心小学及村级完全小学都配备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和光盘播放系统。截至2006年年底,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已经覆盖了全州95%以上的中小学,全州共建有教学光盘播放点790个,卫星教育收视点505个,计算机教室100个,计算机3 526台,多媒体教室57个,校园网5个。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为:小学生机比64:1,中学生机比是18:1。但是校园网的建设率比较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不超过50%,并且一部分农牧村小学没有计算机教室,至今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甘南州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了一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水平、缓解了教育手段落后、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但与全国及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2 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够。目前,在中小学,一切围绕高考的指挥,由于高考中没有信息技术科目,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在甘南藏区农牧村中小学没有得到重视,个别偏僻的小学到目前还没有信息技术教室,更没有信息技术教师,甚至有些老师都从来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在这种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往往被列入“劳动技能课”或课外业余课程。有些学校虽然有信息技术教师,但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老师却成了学校的打字员。这种现状致使甘南藏区信息技术教育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
(2)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尤其是优秀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导致教学和管理长期处于低水平、低质量、低效益状态,学校始终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既招不进学生,也留不住教师,办学规模日益萎缩。由于教育资源分散、资源投入效益不明显,造成了城乡信息技术教育失衡,教育公平难以体现[1]。
(3)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资金不足。信息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甘南藏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4)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由于自然和经济环境差很难吸引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来甘南藏区任教。有一部分教师是非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只是经过培训兼职信息技术教育。这样来源单一化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势必“近亲嫁接”,造成教学方法刻板、雷同,教育观念僵化。也有一部分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不懂藏语,存在语言上的障碍,无法与学生很好沟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信心。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
(5)民族类教材缺乏以及教学的随意性因素。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普通类教材,对汉语水平较低的藏族学生存在很大困难。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课在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开设中仍有很大的随意性,课时不能保证,有的教师只讲汉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应用软件,有的教师在没有其他知识铺垫的情况下,只讲五笔字型等等。这种教学内容随意、课时随意、教学方法随意的做法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生受益较少,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3 发展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策划适合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精神,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认真学习,使他们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科教兴州”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大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优化学校管理,营造育人环境,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使甘南藏族自治州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具体的实施存在“两种模式论”: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学习[3]。
(2)继续加大游牧民的集中定居工程,实现农牧村中小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愿望。
截至2007年8月,甘南州有9个牧民定居点[4],但是,还有将近50%的牧民依然过着游牧生活。因此,甘南州应因地制宜,加大游牧民的定居工程,建立寄宿制学校,切实推动游牧区教育加快发展,建立日趋成熟的游牧区教育体系。在玛曲县实地调查时,有80%以上的定居牧民认为子女上学很方便、看病就医也很方便。
(3)改革办学模式,应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探索办学新模式,在农牧村小学大力推进“4+2”办学模式改革(“4+2”办学模式就是指以一个学区为整体,以中心小学为核心,学区各村小只设立一至四年级,五、六年级学生全部采用寄宿制的形式集中到中心小学上学。这种办学模式突出了中心校的核心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到中心小学,充分发挥中心校在师资、硬件建设等诸方面的优势,来带动和提高整个学区的教育教学质量。该办学模式在农牧区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值得采用和推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调整建设一批功能相对完善、结构合理、办学条件良好、质量上乘的乡镇寄宿制完全小学是目前解决制约农牧村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1]。通过集中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确保农牧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良好的教育,整体提高农牧村基础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4)加强校本培训,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校本培训是指学校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自行组织的教师培训。学校应该把本校教师中藏、汉两种语言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提高计算机水平以达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教师培养、补充、评价、激励、培训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农牧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①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进修,为教师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
②完善教师队伍创新建设机制。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规范学校机构和岗位设置,完善和评价与聘任机制,坚持教师的综合考评,建立奖惩考评制度及各种评优选先的规定,坚持推进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组合,优胜劣汰。
(5)结合民族教育整合教材、创新教法。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民族类信息技术教材,可以通过汉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或学生来辅导带动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学习,以点带面,向外辐射,逐步提高汉语水平,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利用藏汉双语老师,进行现有的藏文软件教学,例如:《同元藏文输入法》、《班智达藏文输入法》等在Microsoft Office Word中进行藏文编辑文件,在图片编辑中,老师可以展示布达拉宫等一些与藏民族息息相关的图片,以便提高藏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和运用。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行教材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教学内容或化繁为简,或化简为繁,并注重教学方法上的生动灵活。另外,要加大力度组织好有关地区的民族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学第一线的优秀专业教师,做长期的研究编写工作,编制适合藏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材》教材,这样才能将原来的教材更新为具有藏族特色的、适合藏族学生实际的、与国家课程标准基本统一的特殊教材。
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还应该长期调查研究,应建立健全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长效保障机制,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 甘南州教育局局长召玛杰.在甘南州第三届小学校长论坛会上的讲话, 2008.
[2] 赵宏.甘南藏族自治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
[3] 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4] 高永久,邓艾.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报告[J].民族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