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二-十进制转码器设计
来源:微型机与应用2010年第14期
王庆春,何晓燕
(安康学院 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725000)
摘要: 针对二进制转十进制(BCD)转码器的FPGA实现目标,提出了一种高效、易于重构的转码器设计方案。并在FPGA开发板上成功地实现了该设计,验证结果表明,与使用中规模集成电路IP核(SN74185A)实现的7 bit、10 bit和12 bit的转码器相比,本设计可以分别节约28.5%、47.6%和49.6%的硬件实现代价(逻辑单元LEs);同时,电路的路径延迟也分别减少了0.7 ns、2.1 ns和8.9 ns.
Abstract:
Key words :
摘 要: 针对二进制转十进制(le="BCD">BCD)转码器的FPGA实现目标,提出了一种高效、易于重构的转码器设计方案。并在FPGA开发板上成功地实现了该设计,验证结果表明,与使用中规模集成电路IP核(SN74185A)实现的7 bit、10 bit和12 bit的转码器相比,本设计可以分别节约28.5%、47.6%和49.6%的硬件实现代价(逻辑单元LEs);同时,电路的路径延迟也分别减少了0.7 ns、2.1 ns和8.9 ns.
关键词: 二进制转十进制(BCD)转码器;FPGA;IP核;逻辑单元(LEs);路径延迟(Tpd)
为了实现测量数据的实时显示,电子测量系统常用到二-十进制(BCD)转码器来完成数据的实时转换[1-2]。目前,电子系统中的二-十进制(BCD)数制转换有三类实现方法,一是采用软件算法的实现方式[3-4],传统的方法是用DAA调节指令实现,但效率较低;其次是纯硬件运算实现方式[5-7],这种实现方式从数据转换运算到硬件的直接映射,常采用逻辑运算和数据移位来实现数据转换,转换效率较高,但是在转换数据位数较多时,运算量会显著增加,硬件实现代价也较大;三是基于数据查找表LUT(Lookup Table)的实现方式[2,8-10]。
本文提出了一个高效、易于重构的二-十进制(BCD)转码器设计方案,并在FPGA开发板上成功地进行了设计验证。
1 二-十进制(BCD)码的转换算法
从以上的二-十进制(BCD)码变换算法中可以看到,二进制数据的最低位b1不需要转换而直接输出,而且每个转换运算单元的低3位输出数据始终不会大于(4)D/(100)B,这样就能够保证最后得到的每一位BCD码不会大于(9)D/(1001)B,从而得到BCD码的正确转换输出。
2 二-十进制(BCD)转码器的实现
2.1 二-十进制(BCD)转码器的ASIC实现
根据上述的转换算法,参考文献[5]、[11]中给出了全定制的转码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实现方案。首先,构造出5 bit二进制数的转换单元,然后再以此转换单元为基本单位扩展成其他的多位二-十进制(BCD)转码器,TI公司的SN74185A芯片就是这样的一个5 bit数据转换单元,用它实现的10 bit二-十进制(BCD)码转换器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转码器与图1的结构区别在于采用了5 bit的转换单元而不是4 bit的基本单元(高3 bit转换单元的最高位输入接地),从而简化了多位转码器的电路结构。每个转换单元(SN74185A)的6个输出位权依次是(20、10、5、4、2、1),因此也保证了每个转换运算单元的低3位输出数据始终不会大于(4)D/(100)B,使最后得到的每位BCD码都不会大于(9)D/(1001)B。使用时要求转换单元(SN74185A)的无用输入端作接地处理。假如需要转换的10 bit数据是(1110011011)B,每个转换模块完成输入二进制数据的位权转换,如图2所示,经过第一层数据转换后得到(10101111011),再依次经过后面第2层至第4层的数据转换,得到各层次相应转换输出分别是:(10111000011)、(100011000011)、(0100100100011),第4层的转换输出就是十进制(BCD)码:(0100100100011)BCD=(923)D。
2.2 基于FPGA的二-十进制(BCD)转码器设计
在片上数字系统(SOPC)中实现二-十进制(BCD)码转换器,如果直接依据图2所示的结构,使用SN74185A芯片的IP核(Quartus II工具提供)来实现转码器不但存在着2.1中所述的不足之处,而且还会面临着更大的硬件资源浪费问题,这是由于FPGA中的逻辑单元(LEs)都是基于4输入的数据查找表(LUT),如果要实现5输入的转换单元(SN74185A),就需要查找表级联扩展,从而会造成路径延迟进一步增大、逻辑单元利用率降低、硬件实现代价提高。
为了克服以上的转码器设计缺陷,针对FPGA的结构特点,笔者提出了以下设计思路:(1)以4 bit数据转换作为基本的转换单元来适应FPGA结构特点,而提高逻辑单元利用率,达到降低硬件代价的目的;(2)利用Verilog HDL层次化设计描述的灵活性,以4 bit数据转换单元为最底层模块,构造出更大的5 bit和6 bit转换单元(模块)。这种设计方法为二-十进制(BCD)转码器的构建提供了4 bit、5 bit和6 bit三种不同大小的单元模块,可使每一个转换单元模块的使用恰到好处(需要小模块的地方就不会使用大模块)。
2.2.1 二-十进制(BCD)转码器单元模块设计
采用上文所述基于FPGA的二-十进制(BCD)转码器设计方案,关键在于要做好最底层模块(4 bit转码模块)的优化设计,对4 bit转码模块的不同Verilog HDL描述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实现代价;本文使用结构描述实现4 bit转码模块(Bin2Bcd_4),再通过4 bit转码模块层次实例化构成5 bit转码模块(Bin2Bcd_5)和6 bit转码模块(Bin2Bcd_6)的设计,4 bit、5 bit和6 bit三种单元模块的构造示意图如图3所示。
2.2.2 基于混合模块的二-十进制(BCD)转码器设计
根据二-十进制(BCD)转码算法,使用上文2.2.1中得到的4 bit、5 bit和6 bit三种二-十进制转码单元模块,构造出7 bit、10 bit和12 bit二-十进制(BCD)转码器结构,如图4所示,转码单元模块的多余输入端接地,多余输出端悬空。
3 二-十进制(BCD)转码器的设计验证
本文使用Quartus II 6.0(Full Version)开发工具,对于图4所示的3个混合模块构建的二-十进制(BCD)转码器,在Altera公司的FPGA(Altera EP1K30QC208-2)芯片上分别进行了设计验证,验证结果完全达到设计预期。其中12 bit二-十进制(BCD)转码器的功能仿真和时序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在完全相同的软硬件验证环境下,把图4所示的转码器设计和使用中规模集成电路IP核(SN74185A)实现的7 bit、10 bit和12 bit的转码器进行了性能对比,验证结果进一步表明了这种采用混合模块构建二-十进制(BCD)转码器的行之有效性;表1所示为采用这两种构建方法得到的7 bit、10 bit和12 bit转码器的验证结果对比。
Altera EP1K30QC208-2(FPGA)芯片上的7 bit、10 bit和12 bit转码器设计验证结果和使用IP核(SN74185A)实现的转码器验证结果对比更加充分证明了这种设计思路的可行性;这种高效、易于重构的二-十进制(BCD)转码器设计为基于FPGA的片上数字测量系统实现做出了有意义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周启明.多个仪器仪表和数字表头的微机数据采集系统[J].自动化与仪表,2000,15(3):51-57.
[2] YUKIHIRO I,TSUTOMU S,MUNEHIRO M.On designs of radix converters using arithmetic decompositions(binary to decimal converters)[J].IEEE the 3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le-Valued Logic(ISMVL′07),2007,15(12):1533-1544.
[3] 邓勇,刘琪.智能仪表多字节二进制数转换BCD码[J].电子产品世界,1999,7(12):33.
[4] 潘昊.单片机十六进制数与BCD码转换新探讨[J].微机发展,1997,7(6):35-36.
[5] BUFORD M.Guy Ⅲ.VLSI design of a custom ASIC using VHDL for Converting 12 bit binary to BCD[J].IEEE 1995.
[6] 王迎春,吉利久.一种基于简单移位的二-十进制相互转换算法[J].电子学报,2003,31(2):221-224.
[7] 邬杨波,胡建平,李宏.一种BIN码与BCD码转换电路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2005,27(8):33-35.
[8] MUROGA S.VLSI System Design[M].John Wiley & Sons,1982:293-306.
[9] SASAO T.Radix converters(Complexity and implementation by LUT cascades)[J].3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le Valued Logic,Calgary,Canada,May 19-21,2005:256-263.
[10] SASAO T.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weightedsum functions[J].IEEE Trans.on CAD,2006,25(5):
789-796.
[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ion.The TTL Data Book for Design Engineers[M].1976:290-295.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