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微波|射频 > 设计应用 > 一种基于RFID的移动目标监控系统的设计
一种基于RFID的移动目标监控系统的设计
来源:电子技术应用2010年第8期
杜俊宇, 何 宁, 廖 欣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 以NRF2401和Atmega8L为硬件核心,设计了一个RFID监控系统,实现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移动目标跟踪监控。针对信号频率、标签容量、识别效率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描述和分析,结合单片机的处理速度,对系统的标签容量进行了估算,得出了扫描次数、标签容量以及系统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得到阅读器在不同发射功率下的通信距离等相关数据,适当选择系统工作频率能较好地控制误码率,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实验表明,在系统功率参数一定的条件下,单标签扫描次数与系统的识别效率和吞吐量存在一定关系,适当选择可使系统性能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8-7998(2010)08-0126-04
A location system design based on RFID for moving targets
DU Jun Yu, HE Ning, LIAO X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A RFID system based on NRF2401 and Atmega8L i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which is in order to solve the tracing problem for moving targets in the EM environm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quency,tag capacity and identification efficiency is analyzed in the theory,and described by the testing data.The tag number is estimated by the MCU processing speed and communication distance of the reader with different power.The system is optimized,and the bit error rate could be decreased to a certain level.The experiment show that identification efficiency and throughput is influenced by the scanning times of single tag,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could be optimized by the proper tag scanning times.
Key words : RFID; tag scanning; tag capacity; identification efficiency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位置的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线定位及监控技术以其高速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和非接触识别等特点,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目前,无线监控、定位系统的具体应用主要集中在物流供应、交通领域、工业生产、矿井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如井下人员监控系统、城市公交管理系统、动物野外活动定位系统等[1-2]。
    射频识别技术覆盖了整个UHF频段,工作频率可选择433 MHz、868/915 MHz和2.45 GHz,且具有非视距、非接触式的特点[3]。考虑到多径效应和室内定位技术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2.45 GHz的有源射频识别系统的方案。参考ISO18000-7标准对系统通信协议进行了规划,设计了硬件系统和基于C++的上位机及电子地图系统,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系统标签扫描标签容量识别效率进行了优化和改善,使系统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得到了增强。
1  系统设计方案
1.1 复用段保护环点对多点系统

    系统由一台中央监控设备(主阅读器)和一系列远程终端设备(从阅读器)构成了点对多点的多任务无线通信系统。主阅读器与从阅读器,以及各从阅读器之间通过双绞线进行连接, 从阅读器可以作为一个数据中转站,起到暂存数据和距离延伸的作用,各个中转站之间以单向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递。各从阅读器由主阅读器通过双绞线进行远程供电,简化了系统结构,降低了成本。为了保证数据传输和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各从阅读器之间组成了一个复用段环状结构,这种结构较链状结构的可靠性有大幅度的提高。
1.2 硬件平台
     系统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主阅读器和从阅读器两部分[4]。从阅读器负责从标签读取数据,将数据打包处理后逐次传递,发给主阅读器,最后送到PC主机。考虑到室内定位所要求的通信距离、发射功率、成本以及功耗等,这里选择有源电子标签进行系统构建。阅读器和电子标签的基本构成包括微控制模块、射频模块、电源及外围电路等[5]。为了满足系统设计所要求的收发稳定、信号检测灵敏度高以及低发射功率等要求,本系统选择了NRF2401无线传输芯片和以Atmega8L为主的微控制模块。
  控制单元由MCU和编码电路构成,主要完成以下任务:①与应用系统软件PC端进行通信并执行系统发来的指令;②控制电子标签的通信过程;③信号的编码与解码;④执行反碰撞算法;⑤对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要传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⑥进行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身份验证。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2为单元系统硬件平台模块,系统具有工作状态指示和电源控制、移动目标位置识别、信息监控等功能,查询互控性较好。

2 系统通信协议的规划
    为了保证阅读器与电子标签通信的稳定性,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本方案依据协议ISO/IEC18000-7对系统通信协议进行了规划。
2.1通信协议的格式
 系统采用的NRF2401芯片有两种收发模式,分别是突发模式和直接模式,这里采用突发模式。在突发模式下,NRF2401使用片内先入先出堆栈区,数据可低速从微控制器输入并高速发射出去。NRF2401自动处理字头和CRC校验码,即在发送数据时,自动加上字头和CRC校验码。在接收数据时, 一旦检测到符合本机硬件地址的数据帧,便自动将字头和CRC码移除。突发模式下具体数据帧格式如表1所示,表2、表3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数据通信格式。

 为了能够动态调整标签容量,适应不同应用场合的要求,根据系统MCU的处理能力,设置了4个标签容量值:16(10000)、64(1000000)、128(10000000)、256(100000000)。在数据帧中,标签ID号预留10个二进制位,最高位用来表示标签是否被激活,其余9位用来表示标签的ID,在ID号的分配过程中,首先由111111111与对应的标签容量作“与”运算,运算结果作为该容量下的编码范围。
2.2 软件流程
 电子标签携带着相关信息,当微控制器接收到触发信号后,标签被激活,向阅读器发出呼叫请求,在定时器规定的时间内,不断地向距离最近的阅读器发送数据发送请求命令,直到收到阅读器发出的应答命令。在标签收到应答命令后,将携带的消息发送出去,判断阅读器的反馈信息,如果反馈信息与校验码相符,表示阅读器正确收到标签的数据。阅读器与标签的通信过程如图3所示。

 从阅读器与标签进行通信的同时,还可以作为一个数据中转站进行数据传递,其工作流程如图4。中转站通信链路采用令牌环的传输方式,只有握有令牌的一方才有发送数据的权利。中转站每10 ms切换一次,具有执行中转站和与标签通信的双重作用。

2.3 防碰撞设计
 系统所涉及的干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阅读器与标签之间通信时,标签与标签之间的碰撞问题,当有较多的标签同时出现在阅读器的范围之内时,各标签之间传输的信号互相干扰,阅读器将收不到正确的信息。为此,阅读器与标签之间采用了帧时隙ALOHA算法,进行防碰撞设计。通过明确的分组,有效地限制每次响应的标签数量,使每次响应的标签数都与帧时隙算法的帧长相匹配,从而获得较高的标签识别效率。另一方向就是当2个以上的从阅读器同时向主阅读器传送数据时,将会产生干扰,出现错误信息。本文采用了时分多路法来解决,时分多路法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不同的时隙来传送各路不同的信号,每路信号在时域上是分开的。
3  监控软件的开发
   软件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数据库系统、地图编辑器、操作界面。软件界面的开发基于Visual Studio 2005,电子地图的二维显示框架主要使用了DirectX开发包。PC机通过RS232与主阅读器进行通信,获得的数据储存在基于Excel的数据库中。
 电子地图信息系统的一大特点就是支持多场合的应用,为了提高软件的通用性,设计了辅助软件——地图编辑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灵活地绘制、修改应用场景的地图。
 通过对Excel的调用,完成数据的实时存储、查询调用功能,结果用数据表格和地图信息的方式进行显示。这样就可以对携带电子标签的移动目标进行实时的监控。
4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实验中使用了3个阅读器,2个电子标签。主要对标签与阅读器通信的误码率、阅读器的通信距离两方面进行了测试。另外根据MCU的数据处理速度,估算了阅读器识别范围内的标签容量,综合分析了单标签扫描次数与系统效率、标签容量之间的关系。
 经测试发现,标签与阅读器数据传输的误码率与NRF2401芯片的工作频率选择有很大关系, NRF2401在2 400 MHz~2 570 MHz之间共有157个频点可供选择,选择适当的中心频率可以降低系统误码率,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在某一固定频率下,数据传输的误码率随着阅读器和标签之间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在相同距离下,当NRF2401的中心频率选择在2 450 MHz附近时,误码率较高,在偏离2 450 MHz时,误码率较低。另外,为了降低误码率保证数据的传输效率,中心频率点的尾数要尽可能的精确,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数据传输的误码率。这主要是在ISM频段,WLAN、Bluetooth、Zigbee等设备的工作频率都集中在2 450 MHz附近,相互之间会产生严重的干扰。因此,设备在实际应用时,需要首先测试该环境下的空间电磁频谱分布情况,采用合适的中心频率尽量避免外界的电磁干扰,以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效率。
 实验中分别测试了阅读器在不同接收功率下,系统的最大通信距离。
 图6是电子标签接发射率为0 dBm,阅读器的接收功率分别为0 dBm、-5 dBm、-10 dBm、-20 dBm时,标签与阅读器的有效通信距离。经测试,在定向天线方向性最优的情况下,系统最大通信距离为33 m。这与公式(1)描述的2.45 GHz短距离无线通信的路径损耗模型基本吻合:

 
 系统中阅读器使用的是12 MHz的晶振,经测试,在阅读器范围内,单标签单次扫描时间为32 ms,为了避免因外界干扰及系统误报造成的误判,阅读器采用固定门限值多次判别的方法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阅读器对同一个标签进行多次扫描,只有成功扫描达到一定次数以后才会进行数据采集,这样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但降低了阅读器范围内的标签容量。假设标签与阅读器的有效通信距离为S,携带标签的移动目标的移动速度为V,阅读器单标签扫描的时间间隔为T,单标签扫描次数为N,则可以估算出阅读器识别范围内的标签容量n的估算式为:

 根据阅读器与标签的通信距离、单标签的扫描时间以及移动目标的移动速度,可以推导出标签扫描次数N、标签容量n及系统数据传输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仿真曲线如图7所示。


  图7是在标签发射功率为0 dBm、阅读器接收功率为-20 dBm、,移动目标的速度为1 m/s的情况下,标签扫描次数与标签容量及系统效率的关系图。由图可知,随着单标签扫描次数的增大,阅读器的正确识别率随之提高,而最大可识别标签数却急剧下降。在扫描次数为4~6次时,标签容量和系统识别效率都可以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值。因此,在接收功率和发射功率一定的情况下,要综合考虑标签容量和系统误码率,折衷设定一定的标签扫描次数,才能使系统性能最优化。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射频识别技术应用正渗透各个领域,要应用于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其信息的安全可靠传输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本文对2.4 GHz频段下的RFID" title="RFID" target="_blank">RFID进行研究和应用实验,较好地解决了系统频率、标签扫描、标签容量和识别效率的关系,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适用性较强,采用这种模式建立的RFID网络稳定可靠,通信效率高。该系统可以应用于城市公交、地铁等运营系统的监控管理,也可以应用于物流、矿井人员管理等多标签识别的场合。
参考文献
[1]  刘宝杰,许勇,李柏.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1):90-93.
[2]  张益强,郑铭,张其善.远距离无源射频识别系统设计[J].遥测遥控, 2004,25(4):45-49.
[3]  游战清,李苏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9-32,70-71.
[4]  全晶.射频识别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电子系,2006:53-56.
[5]  张宏海,刘志峰,王建华,等.RFID系统中识读器的设计与研究[J]. 微计算机信息,2006,22(7-2):238-240.
[6]  FINKENZELLER K[德].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电感应的应答器和非接触IC卡的原理与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9-20,89-90,122-124.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