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设计应用 > 阵列红外在夜视监控中的技术革命
阵列红外在夜视监控中的技术革命
中安网
摘要: 根据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的安全需求排在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二位。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由此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被重视,安防市场的需求每年也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一系列国际和国内的安全事件后,整个安防监控市场的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
Abstract:
Key words :
</a>LED" title="LED">LED红外、激光红外,被动红外的热像仪,微光夜视等等技术。而我们目前应用最广的主动红外夜视技术是通过主动照射并利用目标反射红外源的红外光来实施监控的夜视技术,以便实现摄像机的夜间监控要求。

  目前监控行业里95%以上都是使用这项技术实行夜视监控,LED红外发光管通过主动发出红外波长的光照射被监控对象。红外光线不在人的肉眼可见的范围内,因此,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见的。红外光的亮度决定了被监控物体的清晰程度。

  红外技术的发展

  主动半导体红外技术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发成功,最早期的红外转换效率只有5%,效率很低,多用在红外遥控器等简单产品上。经过在夜视应用中的反复实践和发展,通过把单个的红外LED封装组合起来,固定于镜头的周围,给监控摄像机取像进行主动补光。单个LED红外二极管的有效效率为20%左右,但是存在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受限于散热处理而发光功率大大减小,以至于照明距离急剧缩减,往往达不到标称的照射距离;还有就是产品的体积,受限于LED管的数量,为了达到照明需要,就得用多个LED管组装,造成体积增加,不便于应用。另外,由于LED的热量无法有效散发,导致腔体整体温度增加,严重影响了了摄像机CCD的性能,也就是为什么市场上主流的红外摄像机寿命比较短,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效果明显变差的主要原因。

  基于市场实践的迫切需求,阵列红外在原有的LED红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项革命性改进,就应运而生了。阵列红外夜视技术,本质还是通过摄像机发射主动红外光波的方式实行夜视效果,但采用了先进的封装技术,将几十个高功率、高效率的红外晶元封装在一个平面上。这一技术一问世,就获得了异乎寻常的飞速发展。

  阵列红外摄像机在监控领域中应用的最大优势在于解决了LED光源散热的问题,具有极高的发光效率和发光强度,光电转换效率比普通红外LED摄像机提高了25%左右,效率可达到45%,大大地降低了能耗、增加了照明距离,同时延长了摄像机的使用寿命,阵列红外夜视摄像机的使用寿命一般为普通红外摄像机使用寿命的9倍。

  阵列红外摄像机的主要优势

  亮度高

  很显然,亮度越高,光线的照射距离就越远,单个的LED输出光功率一般为5~15mW,虽然可以通过加大电流来提高亮度,但是材料本身的局限性是,红外线的光电转换效率不高,只有20%的光,余下的80%便是热能。因此,提高亮度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热能,这对工作温度要求严格的摄像机的关键器件CCD来说,明显是行不通。另外,LED多个组合是以PCB板为载体,散热性能不好。而阵列红外摄像机的光源,通过将几十个高效率和高功率的晶元通过高科技封装在一个平面上,配置良好的导热装置。同时增加其光电转换效率,亮度约是单个LED的100倍。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