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突破 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或提速

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突破 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或提速

2011-01-10

       8日,中国首台代表国际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在上海成功下线,这被视为中国在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的“零的突破”。

  在打破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一直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同时,“中国造”的PECVD性能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大幅低于后者,并有望大幅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也有望提速。

  价格远低于同等进口设备

  创造这一突破的是注册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理想能源设备公司。据该公司总经理钱学煜介绍,一片“1.1米×1.4米”的普通平板玻璃完成导电层覆膜后,进入PECVD反应腔,完成化学气象材料叠层结构的覆膜,厚度增加了两个微米,即成为转化率可达10%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2009年8月,留美博士钱学煜与20多名曾在国际一流企业有过丰富经验的设备、工艺和管理专家成立理想能源公司。一年多里,该公司相继完成了PECVD首台机的研发、中试、下线,并申请了1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据介绍,该设备采用了创新的超高频射频技术,精密的真空和温度控制技术,快速的自动传输技术以及多腔多片的反应腔系统等,大大提高了产能,其产品性能优于国际一流设备,但价格远低于同等的进口设备。

  钱学煜说:“从国外进口一台这样的设备要两三亿元人民币,我们自己生产的大概只需一亿元左右。一台设备年产能约有15兆瓦,三台设备便可组成一条年产能近50兆瓦的生产线。”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的研制成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造大国的“装备”软肋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中,世界太阳能电池市场以平均每年40%的幅度增长。国际太阳能产业界预计,未来3-5年该市场会迎来爆发性增长。中国在2007年便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4。

  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快速进军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此深有体会:“正泰去年的太阳能电池销量是100兆瓦,今年一开年订单就超过了500兆瓦,还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不过,“制造大国”尚非“制造强国”。这在被视为“第二代技术”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为明显。

  这类电池是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基板上沉积很薄的光电材料而制成,它在弱光条件下仍可发电,既可应用于大规模光伏电站,也可制成柔性及半透明电池,实现真正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此外,该电池还可大幅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具备显著降低原料和制造成本的潜力,近年来逐渐成为光伏产业的热点。

  但是,在高端的非晶微晶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我国企业的生产装备一度依赖进口。关键的生产设备PECVD完全被国外企业垄断,一台设备进口动辄数千万美元,长期以来一直被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垄断。

  目前,生产设备制造成本占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的七成左右,这导致电力上网价格比传统电价高出一大截,其产业化瓶颈十分明显。

  南存辉说,新能源是国家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光伏产业前景广阔,但关键是光伏上网发电价格能否与传统电价持平。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推动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需创新“发展模式”

  2010年10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决定》明确了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7个重点推进的产业领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说,中国产业升级迟缓的主要原因,不是产业规模太小,不是缺乏资金,而是发展模式的落后。进入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之后,必须特别关注创新能力的建设,由热衷于规模扩张转向关注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不能套用过去的发展模式来抓今天的新兴产业。如果不能由低端制造向产业链高端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管理等环节延伸,我们就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他说。

  南存辉表示,理想能源能够“先声夺人”,原因可归结为多方面,比如拥有一流的创新、创业团队,实行政策性资金、民间资本和“知识资本”全面结合,同步推进技术创新和市场化应用等。他说,新兴战略性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一旦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便能取得“跨越式增长”。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鼓励更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消除民营企业的进入障碍。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