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EDA与制造 > 设计应用 > Multisim变压器参数分析与应用
Multisim变压器参数分析与应用
2014年微型机与应用第14期
高 磊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北方科技学院,辽宁 沈阳
摘要: 针对软件Multisim中变压器参数含义不清所造成的困惑问题,结合变压器一般工作原理及方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研究了Multisim中变压器模型及其部分参数的含义,给出了该软件变压器参数与变压器绕组自感互感的关系。通过一个电路实例,进一步说明了Multisim变压器参数的设置与应用。
Abstract:
Key words :

  摘  要: 针对软件Multisim变压器参数含义不清所造成的困惑问题,结合变压器一般工作原理及方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研究了Multisim中变压器模型及其部分参数的含义,给出了该软件变压器参数与变压器绕组自感互感的关系。通过一个电路实例,进一步说明了Multisim变压器参数的设置与应用。

  关键词: Multisim;变压器参数;自感;互感

  在当今的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中,计算机软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仿真软件的广泛使用大大地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提高了研发效率。在学校教学方面,仿真软件其形象生动的教学实验形式,显著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Multisim是美国NI公司设计的一款优秀的电路电器仿真软件,其中的元器件丰富,界面操作简便,学习入门时间短、容易掌握,颇受工程师和学生们的欢迎。但该软件的变压器参数含义不甚清楚,如何设置一直困扰着使用者,是棘手问题。由于软件本身提供的资料不够详细,网上的信息也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软件的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变压器工作原理和方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给出了软件中变压器参数的含义及与绕组自感互感的关系,较为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讨论的变压器参数属于版本V9,基本也适用于V10和V11。

  1 参数分析与测试

  Multisim变压器分为电源、音频和高频变压器等若干类型,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其参数只有两组形式。

  1.1 第1组

  参数如下:

  Rp161e-006

  Rs11031e-006 

  Rs21155e-007 

  Le670.001 H

  Lm725 H

  E198720.25 V

  E284720.25 V

  V1910DC0 V

  V2811DC0 V

  F172V10.5 V

  F272V20.5 V

  符号的含义是:第1列为参数的符号,第2与第3列是引脚,第4列为参数值。对应的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

001.jpg

  图1中,1、2、3、8和5脚为变压器的外部引脚,其余端子可看成是内部引脚。变压器T1为全耦合、无电阻、无漏感的理想变压器。设1~2端为第一绕组,3~8端为第二绕组,5~8端为第三绕组。第一绕组参数有:Rp为直流电阻,Le为漏感,自感L1等于Le+Lm。Rs1和Rs2分别是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的直流电阻。各绕组交流电压关系如下,其中u27表示2~7端的交流电压,依次类推:

  E1=u89/u27(1)

  E2=u48/u27(2)

  在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中有2个直流电压设置,第二绕组的直流电压等于V2-V1,第三绕组的直流电压等于V2,两个直流电压对交流没有影响,一般都取0 V。第二和第三绕组的自感L2和L3与Lm、E1、E2、F1和F2有关:

  L2=E1×|F2-F1|×Lm(3)

  L3=E2×F2×Lm(4)

  有了上面的关系以及下面的三绕组变压器方程组[1-3],再通过虚拟测量就可求得各绕组的自感LX和互感MXX。

  u1=(jωL1+R1)i1-jωM12i2-jωM13i3(5)

  u2=-jωM21i1+(jωL2+R2)i2-jωM23i3(6)

  u3=-jωM31i1-jωM32i2+(jωL3+R3)i3(7)

  方程组中u1、u2和u3,i1、i2和i3分别是第一、第二和第三绕组的交流电压和电流。为了求得互感MXX,设Rp、Rs2和Rs1均为零,则方程组(5)~(7)的R1、R2和R3也都为零;再设漏感Le=0,则L1=Lm。虚拟测量的方法是在变压器的第一绕组加交流电压,串接电流表测i1,在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分别测量交流电压u2和u3,即如图2所示。因i2和i3为零,则根据式(5)~(7)有:

  M21=u2/(i1×ω)=u2×L1/u1=E1×Lm

  M31=u3/(i1×ω)=u3×L1/u1=E2×Lm

002.jpg

  再根据式(3)、式(4)求得L2和L3。同理,分别把变压器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作为输入端,加交流电压,测输入电流,在其他绕组端测电压,则可以求得M12、M32、M13和M23。例如,根据所给第一组变压器参数Lm、E1、E2、F1和F2,计算各绕组自感和互感数据如表1所示。

006.jpg

  1.2 第2组

003.jpg

  Multisim变压器第2组参数相对比较简单,其等效电路可看成图3所示的电路形式,参数及意义如下:

  Rs11   111.000e-3第一绕组直流电阻

  Rl231   31.000e-3第二绕组直流电阻

  Rl341   41.000e-3第三绕组直流电阻

  L111   25.000e+000第一绕组自感

  L231   55.000e-002第二绕组自感

  L35   415.000e-002第三绕组自感

  K12  L1  L2  9.999e-001  1~2绕组互感系数

  K13  L1  L3  9.999e-001  1~3绕组互感系数

  K23  L2  L3  9.999e-001  2~3绕组互感系数

  互感系数与相关的两个绕组的自感和互感关系如下:

  K12=[(M12×M21)/(L1×L2)]1/2

  2 应用实例

  在实际应用中选哪一组参数的变压器好,这要视对偶互感(如M12与M21,M23与M32,M13与M31为对偶互感)的要求来决定。对偶互感的设置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如果仿真时希望对偶互感不相等,则只能采用第1组参数,选择第2组参数将使对偶互感自动相等。如果选第1组参数的F1与F2相等,结果会使L2、M12和M32等于零,进而使第二绕组对第一绕组和第三绕组的反作用消失,这与真实的变压器是不相符的。如果不想使用第2绕组,也可以选F1与F2相等或使3端悬空。

  例如设计一个单调谐放大器[4-6],中心频率为465 kHz。之前,由于不清楚中周变压器参数如何设置,很多人往往用电感代替中周变压器作为三极管的负载[7-8],如图4的L1。这样做使得放大器的带宽很宽(经测定约为1 MHz),选择性很差且带宽不能缩小,不符合实际应用。

004.jpg

005.jpg

  若选TS_PQ4系列变压器作为三极管的负载,如图5中的T1,且按照下面的数据修改L1、L2和L3,其余参数不变:

  Rs1 1111.0e-001

  Rl2 3131.0e-001

  Rl3 4141.0e-001

  L1 1123.5e-005(35 H)

  L2 3153.15e-004(315 H)

  L3 5413.5e-005(35 H)

  K12  L1  L2  9.999e-001

  K13  L1  L3  9.999e-001

  K23  L2  L3  9.999e-001

  选择两侧的接入系数均为0.25,则修改后的放大器带宽约为61 kHz,与图4相比带宽大幅减小且容易调整,选择性显著提高。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设置L1、L2和L3。为了保证中心频率为465 kHz,变压器3~4端的总电感L34仍取560 ?滋H。因绕组电压比与绕组电感有如下关系:

  (L1/L34)1/2=(L1/560)1/2=0.25

  (L3/L34)1/2=(L3/560)1/2=0.25

  所以:

  L1=35 HL3=35 

  同理:

  (L2/L34)1/2=(L2/560)1/2=1-0.25

  L2=315 

  并且满足了关系:

  M=M23=M32=(L2×L3)1/2=105 ?滋H

  L34=L2+L3+2×M=560 ?滋H

  如果选用另一组参数的电源变压器(连接与图5相同),并且设置如下:

  Rp161e-006 

  Rs11031e-006 

  Rs21155e-007 

  Le670.00 H改为0

  Lm723.5e-005 H(35 H)

  E198723.0改为3

  E284721.0改为1

  V1910DC  0 V

  V2811DC  0 V

  F172V1 4.0改为4

  F272V2 1.0改为1

  L1=Lm,由式(3)、式(4)计算得L2=315 ?滋H,L3=35 ?滋H,与前一组参数的电感值相同。经测量,带宽也接近61 kHz。

  该实例验证了Multisim变压器参数设置的正确性,也说明了本文对Multisim变压器模型的假设及参数意义的分析是准确的。Multisim电源变压器经适当设置也可用作高频变压器,这似乎与类型无关。本文只分析了大部分参数的意义,对直流电压V1和V2的作用还不十分清楚(好在V1和V2在后来的版本中已经取消)。本文讨论的内容只限于Multisim线性变压器。

  参考文献

  [1] 程守洙,江之永.普通物理学(第3版)[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79.

  [2] 李翰荪.电路分析基础(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2.

  [3] 许庆山,李秀人,常丽东.电路、信号与系统(第1版)[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4] 于洪珍.通信电子线路(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5.

  [5] 杨霓清.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及综合设计[M].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9.

  [6] 于海勋,郑长明.高频电路实验与仿真[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5.

  [7] 许晓华,何春华.Multisim10计算机仿真及应用[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 梁青.Multisim11电路仿真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14-04-18)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