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产业需跨过“经济门槛”
2017-03-10
作者:于寅虎
编者按:自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迎来发展的新一波高潮,包括IC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半导体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都开始在战略布局和市场拓展方面做了新的谋划。不久前,借“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2016年会暨长沙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之机,笔者有幸采访了若干企业的高管,读者从他们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未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TSMC中国区罗镇球
我13年前来到中国,跟设计公司一起合作,这13年里我看到中国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现在做到很大了,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技术,过去祖国大陆是在追赶,现在是与世界并列发展,下一步就是要往前走了。在新的产品应用上,过去个人电脑中国起步比较晚,现在不管是物联网(IOT)也好,大家起跑也是差不多时间,在未来新的沉淀应用上肯定跟过去地位是非常不同,这个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一直以来,业界都在讨论摩尔定律何时走到尽头。从一微米的时候就说更细线宽的工艺搞不下去了,但是结果证明一定会搞出来,当时说搞不出来的人大家都会忘记他。其实TSMC在研发投入越来越大,现在看到摩尔定律看起来不是技术的门槛,是经济的门槛。比如说你现在做一个10纳米晶片至少花四、五百万美金,加起来是一个经济体量的问题,走到10纳米,7纳米,原则上都是以倍数增长,这个公司本身就要有一个把握,设计出来的芯片要卖得出去,以摩尔定律跟这个比较的话,这个经济上的障碍不见得比摩尔定律工艺上的障碍小。
我们客户一直跟我们走,一开始是小客户,当时说只有华为,现在一家一家都涌现出来了,发现不跟不行,这个是市场经济不是预测出来,就是一个现实,所以我们一直说TSMC是执行派,做了就变成这个样子。
工艺节点的开发节奏,同样要根据市场反馈回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受着经济规律的制约。
工艺开发上跟着摩尔定律走在24个月的时候会有一个节点出来,客户会有一个选择。所谓大节点、小节点是因为客户或者市场的状况自然演变为节点,我们在工厂看到这边的客户变多了,所以更多的人投入把这个工艺再优化,或者把它的工艺再提升。
就是太多人把它品牌固定在这个节点上就变成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客户需要,客户多了我们就投入,投入下去又更好,就越来越多人来用,可能停留四年,之后可能14纳米、16纳米出来之后,我就直接用下一代,现在自然延伸出来28是一个大节点,然后16纳米会是一个大节点,中间可能还有一个20纳米,用的人少,我们投入就少,16纳米是一个大节点,现在看起来10纳米用的人相对少一点,7纳米我预估会有很多人用,演变成就是一大一小一大一小,相当于市场与工艺上配合起来自然演变的一个现象,倒不是说这是大节点,这是小节点,我们没有这样,我们每个投下去,只是出来之后根据客户需求量,把小节点挪回来做大节点,把大节点做优化,这是一个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