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 A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016.01.032
中文引用格式: 张天予,张瑞成,耿晓红,等. 接收端并联谐振的耦合式无线供电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2016,42(1):123-125,132.
英文引用格式: Zhang Tianyu,Zhang Ruicheng,Geng Xiaohong,et al. The coupled resonances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based on parallel resonance receiver[J].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16,42(1):123-125,132.
0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电气领域发展突飞猛进,无线输电也成为这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早在1889年,美国科学家特斯拉便提出了无线电能传输的设想[1-3]。现代无线输电主要有3种形式: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谐振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激光、微波为载体的无线电能传输[4-5]。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研究组成功利用谐振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原理,将一个60 W的灯泡在相隔2 m的距离点亮,且传输效率高达40%~50%,为近年来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打下了基础[6-8]。
1 无线输电系统模型及原理
谐振耦合无线输电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系统分为发射电路与接收电路,直流电源与高频逆变电路共同组成了高频正弦交流电源,再经由谐振电容与发射线圈产生谐振,使得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发生谐振强耦合,从而大大提高传输效率。
2 高频逆变电路
为了提高无线传输效率,通常系统的谐振频率采用1 MHz~50 MHz的射频段,为此在逆变电路的设计上采用了高频高效率的E类逆变电路,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图中电源支路的电感L1为扼流电感,使其流过电流恒定,其值足够大即可,并联电容C1主要辅助电路完成谐振,并降低开关管损耗,RLC支路中电感Lr和电容Cr构成谐振回路,电阻R为负载,开关管触发信号采用1 MHz脉冲波。本文中负载R为无线发射线圈及其谐振电容,通过逆变后发射线圈两端电压波形如图3。
3 无线收发电路谐振方式设计
3.1 谐振方式研究
接收线圈采用串联谐振时,与发射线圈耦合等效电路如图4。
串联谐振在理想情况下,电感与电容上电流为无穷大,为在发射线圈上产生较大电流以获得较强磁场,故在发射端采用串联谐振方式。
根据KVL定律,可得:
式中,Us为电源电压,R1为发射线圈寄生电阻,I1为发射回路电流(即发射线圈励磁电流),RL为负载电阻,I2为接收回路电流,ω为系统角频率,M为两线圈间互感系数。通过公式可以看出,负载阻抗越大,传输效率越低。
两线圈同轴时,互感系数计算如下:
式中,μ0为真空磁导率4.7×10-7H/m,n1为发射线圈匝数,n2为接收线圈匝数,r1为发射线圈半径,r2为接收线圈半径,d为两线圈间距离。
接收线圈采用并联谐振时,与发射线圈耦合等效电路如图5。
根据KVL定律,得到:
式中参数意义同上,通过公式可以看出,负载阻抗越大,传输效率越高。
3.2 谐振线圈参数设计
谐振线圈的设计要考虑三个因素:与谐振电容匹配的电感量;匝数与线圈直径对传输效率的影响;体积与便携性。
线圈匝数和线圈直径对互感系数影响参考式(6),电感与电容谐振的计算公式如下:
4 整流电路设计
在此整流电路采用典型的不可控全桥整流电路,由于系统频率为1 MHz高频,所以直接通过电容滤波后即可得到稳定的直流电能。整流电路原理图如图6。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1)谐振频率
利用式(5)、式(6)可得图7所示的关系曲线,图7给出了当逆变电源功率一定时频率与线圈距离对效率的影响,当线圈间距离固定,提高LC谐振频率可极大地提高无线传输效率。
(2)中继线圈
经过实验证明,两线圈相距为18 cm时,接收端接收到的功率不足以点亮小灯,而当在两线圈间加入谐振线圈后,小灯点亮,效率约为65%。
由此可知,中继线圈可以提高传输距离,改变传输方向,可提高传输效率。加入中继线圈的电路模型如图8所示。
(3)线圈直径
利用式(5)和式(6)可得图9所示的关系曲线,分别绘制了线圈直径为7 cm、匝数为25,线圈直径为16 cm、匝数为5时效率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由图9可知,当线圈电感量不变,线圈直径增大、匝数减少时,传输效率有明显增加。所以应该在励磁电流足够提供所需磁场强度的情况下,尽量提高线圈的直径。
(4)强耦合造成的频率分裂
当两线圈距离很近时,使得互感系数M增大,这种变化可等效看做改变了电感量,从而破坏了电感与电容之间的谐振状态,其谐振频率也因此改变。此时,因为发射线圈处于失谐状态,使得传输效率下降。
当分析频率分裂现象时,电容与电感不可看做完全补偿,即jωL≠j/(ωC)。
对图4使用KVL定律,得:
式中,L为谐振电感量,C为谐振电容量,其他物理量同式(5)。图10所示为关系曲线图。
可采用如下方法解决频率分裂问题:①改变两线圈的中心轴的相对位置,从而减弱两线圈间的互感;②改变两线圈之间的旋转角度,可使系统退出频率分裂区域。
(5)实验结果
通过以上参数设计,搭建了实验装置,电源采用12 V的直流太阳能板及蓄电池,装置在12 cm处点亮了一个3 W小灯,效率约为86%。
6 结论
设计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采用了线圈间的谐振式强耦合原理,首先通过高频逆变电路、发射接收线圈、整流电路的仿真设计,搭建了无线供电实验系统,在发射接收电路的设计上采用了发射端串联谐振,接收端并联谐振的方式提高传输效率,通过实验与理论计算,得出了以下结论:
(1)增大系统谐振频率,可以提高传输效率,系统一般工作在1 MHz~50 MHz的射频段。
(2)在线圈电感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线圈直径、减少匝数比增加线圈匝数、减小直径能更有效提高传输效率。
(3)增添中继线圈,能显著提高传输距离,并实现沿曲线路径的电能传输。
(4)在线圈距离较近时,两者会处于强耦合状态,当前系统频率不在能使电感电容谐振,出现频率分裂现象,传输效率降低。
(5)发射端采用串联谐振方式,当接收端采用串联谐振时,负载阻抗越小,传输效率越大;当接收端采用并联谐振时,负载阻抗越大,传输效率越小。
参考文献
[1] 李阳,杨庆新,陈海燕,等.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影响传输功率和效率的因素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2,31(3):31-39.
[2] 汪强,李宏.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1,37(12):72-75.
[3] 陈琛,黄学良,孙文慧,等.金属障碍物对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影响[J].电工技术学报,2014,29(9):22-26.
[4] 聂一雄,文波,刘艺.无接触功率传输技术[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25(3):13-24.
[5] 李阳,杨庆新,闫卓,等.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频率特性[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2,16(7):7-11.
[6] 黄学良,谭林林,陈中,等.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3,28(10):1-11.
[7] 孙立保.非辐射共振耦合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D].杭州:浙江大学,2013.
[8] Andre Kurs,Aristeidis Karalis,Robert Moffatt,et al.Wireless power transfervia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J].Science,2007,317(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