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电企驶入综合能源服务新蓝海能否一帆风顺?

电企驶入综合能源服务新蓝海能否一帆风顺?

2018-01-11

  随着10月份国家电网公司一纸高调进军综合能源服务的文件,综合能源服务在今年初冬成为了最热关键词,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我国几年前就已经提出的概念。

2018011108303132.jpg

  关于综合能源服务,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综合能源服务有两层含义:

  一是综合能源,涵盖多种能源,包括电力、燃气和冷热等

  二是综合服务,包括工程服务、投资服务和运营服务

  综合能源服务最早兴起于国外,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欧、美、日已成为能源电力企业的主流商业模式,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其产业模式是基于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与用户进行友好互动,为用户提供以多种能源为支撑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式的用能服务。

  与我国电力企业相比,综合能源服务有着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产业业态和服务方式。从商业模式看,综合能源服务的盈利不但来自于能源产品供应,还更主要地来自于能源增值服务的价值与创新。而我国电力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以销售电能产品为核心,盈利来自于产品买卖。

  从产业业态看,综合能源服务集合电力、燃气、燃油、冷热等多能源品类,并基于数据平台统筹调度,实现能源的灵活高效和服务价值延伸。而我国的电力产业更倾向于单一能源品类的大规模高参数远距离发展。

  从服务方式看,综合能源服务是互动式的服务,供能侧与用能侧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分析平台智能交互,供能侧基于数据分析为用户量身设计用能方案,同时响应用户侧各种用能诉求。而我国电力企业基本是沿发-输-配-售方向单线程配置服务,用户仅被动接受电能服务。

  可见,若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对我国电力企业来说意味着颠覆性的转变。但即便如此,也早有践行者,2010年南方电网旗下成立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今年2月又成立了广东电网综合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节能服务公司成立于2012年,定位就是综合能源服务。国家电网公司已开展的综合能源服务包括节能和电能替代改造、电力需求响应、智慧车联网、风光储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桩服务、能效监测与诊断等。除此之外,新奥泛能网、协鑫分布式微能源网、远景能源、阿里云新能源等民营企业在园区综合能源服务中崭露头角。以及已经进军售电业务的中石油,也意欲开拓综合能源服务。

  如果说早年开展的综合能源服务只是实践性质,其业务模式还不完善,服务理念尚未完全树立,与综合能源服务的内涵仍有偏差的话,那么新电改后,尤其是在此次国家电网公司的示范效应后,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可能会成为能源电力企业的共同选择。

  电力体制改革是令综合能源服务觉醒的源动力,电力体制改革“管住中间”使电网企业从赚取购销差价转变为收取政府核定的过网费,盈利模式的重大改变倒逼其开拓新兴业务,加速从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服务。而本轮以市场化为主导的改革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目前,售电侧成立近3000家售电公司,增量配电业务已开展第二批试点,这些企业都是潜在的综合能源服务提供商。而国家对于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储能产业、“互联网+”智慧能源等的大力支持,为开启综合能源服务打通了政策通道。

  除此以外,能源技术的革新为综合能源服务搭建了技术准备平台。近几年我国能源技术日新月异,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云计算、智慧能源等新技术概念层出不穷。技术创新使构建以综合能源为基础,实现智慧应用的新型能源消费市场成为可能。

  毋庸置疑,综合能源服务正在带来能源电力行业的产业发展新契机。但是,综合能源服务的内涵在于“服务”,不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则又可能走上规模主导的老路。近几年,已鲜少提及“重发、轻供、不管用”,是因为发电与电网产业都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但在用电侧,虽然供电可靠性获大幅提高,但用户所接受的服务也仅此而已,实际上用户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既没有选择权也没有话语权。相对于上规模炒概念,技术创新难,树立以服务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更难。因此,要避免在大家热捧新事物时一拥而上,颠倒了速度规模与服务创新的重要性排序,圈占资源则又造成新的投资浪费。

  转型综合能源服务还面临一些不确定风险。当前,我国分布式能源刚刚兴起,存在着技术、经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问题。而能源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一些技术仅停留在概念上,转化应用尚待时日。还有能源价格机制的建立,售电、配电资格的放开程度等,都是综合能源服务后期将要面对的难题。

  电力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是大势所趋,但一定要将“综合服务”作为落脚点与核心,转型才能得其精髓,否则,驶入这片新蓝海也不见得会一帆风顺。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