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传感器技术介绍(五),传感器技术之指纹传感器+发展历程

传感器技术介绍(五),传感器技术之指纹传感器+发展历程

2020-06-20
来源:21IC

    传感器技术已日趋成熟,对于传感器技术,大家可能有所了解。为增进大家对传感器技术的认识,本文将对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指纹传感器技术予以介绍。如果你对本文内容具有兴趣,不妨继续往下阅读哦。

    一、指纹传感器

    指纹传感器(又称指纹Sensor)是实现指纹自动采集的关键器件。指纹传感器按传感原理,即指纹成像原理和技术,分为光学指纹传感器、半导体电容传感器、半导体热敏传感器、半导体压感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和射频RF传感器等。指纹传感器的制造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强、技术复杂度高、制造工艺难的高新技术。

    

fff111.png

    半导体指纹传感器因其制造工艺复杂,单位面积上传感单元多,包含高端的IC设计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IC芯片封装技术等,所以半导体指纹传感器几乎全部是由IC技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洲、台湾等地设计、制造的。一颗不足0.5平方厘米的晶片表面集成了10000个以上的半导体传感单元。内部还包括了自动增益电路和逻辑控制芯片,以及串行、并行、USB等接口电路。半导体指纹传感器的灵敏度高,分辨率也达到了500dpi或以上。其功能已经突破了单一的传感能力,加上软件配合,可以用做全向导航器。半导体指纹传感器正朝小型化方向发展。2004年以前以1平方厘米见方的方型为主,多为滑动式SWIPE芯片。全球最小的滑动式采集芯片只有12x5 mm,是由Authentec最近推出的1610。光学传感器中存在棱镜,其体积较大,一般为半导体的几倍甚至10倍大小,所以限制了其在小型设备上的应用。在类似考勤机、门禁等大设备上使用没有体积限制的问题,但在U盘、移动硬盘、手持设备上使用,体积成了最大的障碍,所以光学指纹传感器也出现了滑动式的。

    二、指纹传感器的应用

    快速变化的指纹识别技术市场已经深入消费类领域 - 指纹传感器出货量将以18%的复合年增长率成长,预计2022年将达到47亿美元市场规模。

    在收购指纹传感器公司Authentec之后,苹果公司于2013年发布了iPhone 5s,从而推动指纹传感器的大量应用。此后几年,指纹传感器在消费类市场中的出货量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增长。起初,指纹传感器用于手机解锁和信息保护。然而现在,指纹传感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在线识别和移动支付等安全功能。

    应用于智能手机的指纹传感器出货量从2013年的2300万颗增至2016年6.89亿颗。可见,2013~2016年期间,手机应用的指纹传感器出货量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10%!预计2016~2022年期间,该领域的增长将趋于“理性”,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8%。

    指纹识别正成为每部智能手机的标配功能,并增添了很多实用价值。然而,飞速的出货量增长伴随着强大的成本压力,这是指纹传感器在过去三年中发生的现实写照。指纹传感器的平均成本已经从2013年的约5美元降至2016年的3美元左右,而且低端指纹传感器成本更加低廉。尽管如此,但成本压力还没有消失。当前的技术日臻成熟,并受到新技术的威胁。新技术需要通过“更低的成本”来获得发展动力。例如,3D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

    三、传感技术历程

    1883 年,全球首台恒温器正式上市,一个名为 Warren S. Johnson 的发明者创造了它。这款恒温器能够将温度保持在一定程度的精确度,就是利用了传感器和传感技术,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厉害的一项技术。

    

fff222.png

    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末,第一款红外传感器问世。随后,许许多多的传感器不断被催生出来,直到现在,全球大概有 35000 种以上的传感器,数量和用途上非常繁杂,可以说,现在是传感器和传感技术最为火热的一个时期。

    1987 年,ADI(亚德诺半导体)开始投入全新的传感器研发,这种传感器与其他不太一样,名叫 MEMS 传感器,是采用微电子和微机械加工技术制造出来的新型传感器。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适于批量化生产、易于集成和实现智能化的特点。而 ADI 是业界最早做 MEMS 研发的公司。

    1991 年,ADI 发布了业界第一颗 High-g MEMS 器件,主要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碰撞监测。而后众多 MEMS 传感器被广泛研发,用在手机、电灯、水温检测等精密仪器上,截止到 2010 年,全世界有大约 600 余家单位从事 MEMS 的研制和生产工作。

    随着云计算、5G、大数据、AI 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爆发,智能传感器和智能传感技术逐渐被提及起来,大量的可穿戴式设备中含有多种生物以及环境智能感应器,用以采集人体及环境参数,实现对穿戴者运动健康的管理,其传感器更高的精度使得设备更加可靠。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