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欧洲不能一直依赖别人生产芯片
2021-01-28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芯片短缺问题让各国汽车工业头痛不已,德国大众(Volkswagen)等车厂被迫减产,德国汽车工业代表表示,短期内情况难以改善,长期来看欧洲必须有自己的半导体业。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勒(Hildegard Müller)26日在柏林表示,正透过各种管道解决芯片短缺的问题,她特地感谢经济部长阿特麦尔(Peter Altmaier)亲自致函中国台湾政府,请求协助生产芯片。
穆勒说,半导体的重镇在亚洲,欧洲的半导体业者太少,芯片短缺不只是汽车工业的问题,欧洲所有产业、尤其是具有未来性的产业都会受到影响。
随着行车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逐渐成熟,芯片和软件在汽车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因此她认为,欧洲不能一直依赖遥远地区生产的芯片,长期来看,欧洲建立自己的半导体业「无比重要」。
延伸阅读:产能下半年能缓解?
车用半导体短缺问题短期难以缓解,研究机构TrendForce报告指出,今年全球车市销售回温,总量将达8400万辆,较去年增加700万辆,车用半导体紧缺问题将持续影响整车出货。对于外界关切,全球疯抢下,中国台湾车用芯片形同「重要战略物资」,能否以芯片换疫苗,或成为争取国际资源筹码,资策会总监陈子昂分析指出,缺货问题是国际车厂自己造成,我方政府只能为国际关系下去协调,但基本还是要尊重市场机制。
endForce表示,自2018年起全球车市逐步疲软,加上去年受到疫情严重冲击,使主要模组厂的备货动能明显不足。然而,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复苏,车用半导体的用量大幅上升,近期半导体供应链的缺货现象,已从消费性电子与电脑资通讯产业,逐步蔓延到工业控制与车载市场。
陈子昂指出,缺货主要是国际车厂自己造成的,去年因为疫情缩减支出,备料不足,现在消费者要买车了,才开始追单,却发现抢不到产能,只有游说各国政府进行协调。
TrendForce表示,过去车用半导体市场主要以IDM(垂直整合)或Fab-lite(部分制造外包)生产为主,例如恩智浦(NXP)、英飞凌、意法半导体(STMicro)、瑞萨(Renesas)、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博通(Broadcom)、德州仪器等。由于车用半导体一般需要高温高压的操作环境,以及较长的产品生命周期,高度要求产品可靠度与长期供货,因此通常并不轻易地转换产线与供应链。
但随著自营晶圆厂的资本支出、研发摊提与营运成本越来越高,近年IDM车用半导体供应商也扩大委外代工到台积电、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联电、三星、世界先进、稳懋半导体等晶圆代工厂。
不过,在全球晶圆代工产能不足的情况下,车用半导体受产能排挤影响显著,目前车用半导体以12吋厂在28纳米、45纳米与65纳米的产线最为紧缺;同时,8吋厂在0.18微米以上的节点也受到产能排挤。
TrendForce预估,今年全球整车销售量将自去年的7700万辆回升至8400万辆,同时,汽车在智能化和电动化发展下,对于各种半导体元件的用量将大幅上升,车厂备货量偏低,将会严重影响车厂产能利用率与整车出货。
政府出面协调车用芯片出货,盼解全球大缺货之荒,国内车厂乐见其成,认为芯片虽不是直接供应给国内组车厂,中间要转好几手,但这个议题被炒热,确实提升中国台湾在供应链的能见度与重要性,有机会多配些芯片。
根据製造流程,若晶圆代工产能开出,约20到28周可反映在成车上。意思就是说,现在开始增产车用芯片,大概也要到下半年,全球车用芯片供给才会恢复正常,在此之前,产能缺口仍大,就看原厂如何调配既有货源。
车厂主管认为,车用芯片货源有限,原厂就算拿到供货,也是看各车款重要性、各市场贡献度分配,中国台湾「不会排在前面」,但不排除因为这起事件,让原厂意识到中国台湾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提高对国内组车厂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