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AET原创 > 如何避免“图片误用”?

如何避免“图片误用”?

2021-02-01
作者:毕晓东
来源:ChinaAET
关键词: 学术不端 图片误用

        1月21日,科技部网站发布的一份“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引起学术圈热议。不仅因为其中涉及的学者都声名显著,还因为在调查结论中出现了一个之前在涉嫌学术不端事件中未曾出现过的新词汇——“图片误用”。

        通报涉及的五位学者的论文,前三位虽然调查结论都为“未发现有造假”,但都因存在“图片误用”而受到相应处理。

        对此,网络舆论争议颇多。“图片误用”是否属于学术不端?图片可以“勿用”,那是否以后还会出现“文字误用”、“公式误用”?“误用”是否会成为科研人员规避学术不端处罚的托词?

        “图片误用”是否属于学术不端?在2019年发布的行业标准CY/T 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 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中,涉及文章内容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剽窃”、“伪造”、“篡改”。从字面意思,“图片误用”显然不属于上述范畴。通俗理解,“误用”二字,显然没有了主观、蓄意成分,可理解为无心之失,可通过“勘误”等举措进行弥补,与“造假”相比显然性质截然不同。

        笔者并不质疑通报结论,相信如通报所说:“在21个部门参加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框架下,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的联合工作机制,组建高层次复核专家组,依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开展调查处理”,所得出的调查结论一定是严谨、慎重而经得住推敲和时间检验的。

        这个通报之所以会一定程度上引起科研学术领域的关注和争议,笔者认为,因为所调查的都是学术圈内重量级学者,而通报中所公布的调查结论还不够具体、详实,再加上引入了“图片误用”这一新说法,从而引起部分学者对调查客观公正性的质疑。如果能更具体一些,说明哪些论文、多少图片发生了误用,显然更能获得认同。

        此外,“图片误用”虽然有别于造假,但对于论文结论的得出,对于文献参考者的后续研究显然不可能毫无影响。那么对于“图片误用”行为该如何定性?发生了“图片误用”的论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该如何纠错和补救?后续举措及进展值得关注。

       对于一个期刊从业者来说,在编辑出版领域如何减少、避免学术不端以及“图片误用”等情况的发生?其实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期刊领域来说,编辑在此方面能做的很有限。减少和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还需相关领域各环节共同努力。笔者认为,以下方面有待加强: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及处理的规范。划清红线,扫清灰色地带、模糊地带。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不单靠道德约束,还需靠制度约束。

        其次,从对科学研究负责、净化学术生态的角度来说,对于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鉴定标准、鉴定流程、处理方式可更公开、透明、详实,有据可循。处理过程应统一标准、统一尺度。

        第三,对于发生学术不端行为或“图片误用”行为的论文,对文章的后续处理措施也应该有相应规范,何种可以勘误、何种需要撤稿,做到有理有据,追本溯源,还原真相,以正视听。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