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其他 > 【现代数字城市动态】城市数字化转型系列:场景篇

【现代数字城市动态】城市数字化转型系列:场景篇

2021-05-11
来源: 现代数字城市研究
关键词: 数字城市

  2021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公布,“场景”第一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中,成为构建数字城市新格局的牛鼻子工程。本文从场景建设需求入手,梳理了“场景”的演进历程、内在逻辑及全领域实践探索成果,剖析了数字时代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创新的原则和关键所在,以供参考。

  1.破圈:从互联网营销到城市数字化转型

  1.1.“场景”的概念兴起

  近年来,“场景”成为了数字化领域的“热词”,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加大部署。2021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公布,首次以独立篇章部署“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并将“场景”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数字经济方面,强调“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数字社会方面,部署“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的任务。此外,以专栏形式重点部署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及水利、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政务等“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

  各大城市也将“场景”作为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抓手。上海数字化转型提出要牵好场景应用这个“牛鼻子”,坚持以用户视角看待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出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应用场景。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也提出建设跨部门多场景协同应用,实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应用场景创新相结合。继杭州、郑州、上海等多个城市发布系列场景后,各地相继开展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场景建设工作,引领城市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

3.png

  图1:领先城市场景实践

  资料来源:互联网

  整理:中国系统现代数字城市研究院

  1.2.“场景”的前世今生

  如何理解“场景”?为何“场景”成为数字化的必谈之词?跨界来看,“场景”一词源于戏剧领域,是基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人物活动为中心构建起特定的场景关系。2015年《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出版,提出未来的生活图谱将由场景定义,未来的商业生态也由场景搭建。一夜之间,“场景”成为互联网产品圈的高频词汇。“场景”在国外互联网公司被称为“scene”,对应的中文意思包括了地点、现场、实践、场面、情境等。相比于中文翻译过来比较中性化的“场景”一词来说,英文“scene”更具情感化色彩,是能够触发人物感情产生波动的所有外部客观存在,因此也成为了网络营销策略中的破局利器。

  4.png

  图2:场景概念衍变和推广

  资料来源:中国系统现代数字城市研究院原创

  在政府服务领域,场景化的思考和实践也由来已久。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后,政府网站的三大功能定位逐步明晰,线上政务服务精益化成为深圳、北京等信息化领先城市的发力方向。深圳市政府网站率先推出场景式服务专题,选择面向公众的高频服务,以办事指南的要素梳理和解构为基础,细化办事事项包含的各类办事情形,把握事项逻辑关系,整理材料提交方式、获取渠道,明确审查要点、规范办事材料内容,提升服务精益化水平。以结婚登记为例,分拆出本地人和外国人登记、本地人和外地人登记等不同的场景,用户只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选项,即可精准获取对应办事要素,有效减少咨询和跑动次数。

  上述政务服务精益化场景是在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尚不完善的时代,从单部门的视角出发进行的服务最优化设计,服务深度停留在办事指南解构层面,“场景式”理念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推广。直到2019年,杭州城市大脑从“治堵”到“治城”的升级,以48个应用“场景”成功破圈,“场景”才一举成为本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抓手。

  1.3. “场景”的内在逻辑

  无论是互联网营销、政务服务还是城市治理,“场景”的内在逻辑都是高度强调“需求牵引”。与本轮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相比,虽然政务服务精益化场景从服务的深度和能级上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共同点在于基于需求解析的信息重构和服务升级。经过前几轮数字城市建设的积淀,数据要素的流动更加高效、应用服务的触点更加多元,体制机制的建设更加成熟,面向城市需求的数字化供给能力大幅升级,赋予了本轮“场景”应用更多的想象空间。

  进入新发展阶段,城市数字化“场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革,从部门内部业务走向城市整体治理。2020年习总书记浙江考察时,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需求的提升,过去以部门自身业务需求为出发点的条线网络化的应用建设模式,已难以解决新时期城市治理的“痛点”。以市民企业、城市管理者关注需求为牵引,基于城市级治理平台整合、重构城市各种垂直系统与服务,打造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的场景联动应用,通盘解决治理难题成为大势所趋。

  5.png

  图3:城市治理需求变迁

  资料来源:中国系统现代数字城市研究院原创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部门都建设了相当数量的业务系统,支撑各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责。以北京市为例,市级业务系统数量近2000个,本轮再次启动大规模的场景建设,与原有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建设是否存在冲突呢?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场景”应用的建设不是数字化的推倒重来,而是业务系统的大集成、大融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各业务条线沉淀的数据和系统,避免重复投入建设。在此基础上开展流程再造、数据对接和资源整合,创新场景组合,才能灵活快捷、低成本地满足市民企业、城市管理者关注诉求。

  2.探索:惠民、兴业、优政形成“爆款”场景

  领先城市在“十三五”期间积极探索,围绕惠民、兴业、优政打造了一批效果显著的标杆场景,实现城市治理、城市服务和城市产业发展的突破。我们对近两年内在多个城市快速推广的“爆款”场景的建设要点和价值体现进行了简要的盘点。

  2.1.疫情防控场景

  疫情初期,上海、北京、杭州等大中型城市纷纷构建了疫情防控应用,打通交通、医疗、社区、运营商等多渠道数据,构建疫情数据分析模型,支撑外来人员管控追踪、密切接触者排查、专项整治等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并持续改进支撑防控常态化工作。

  2.2.政策直达场景

  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压力,催生了惠民惠企政策直达场景的建设,打通市监、人社、税务等多部门数据,一改过往政策落地周期长的痛点,实现政策兑付审核的秒批秒办。继杭州“亲清在线”在疫情期间的商贸补贴、疫情租房补贴发放等惠民惠企政策兑现中大放异彩后,郑州、德州等城市也明确提出2021年将重点发力惠民惠企的政策服务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不来即享、免申即享等服务。

  2.3.普惠金融场景

  为助力小微企业共抗疫情,强化普惠金融力度,各地政府与金融机构纷纷联合启动普惠金融场景搭建工作,以发改、财政、住房、税务、市监、能源等领域政务数据为核心数据源,以人行征信金融数据为补充,搭建信贷评估和决策支撑模型,实现信贷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普惠金融产品的线上融资申请、线上即时审批、线上协议签订及放款等全周期服务。

  2.4.智慧停车场景

  为缓解热门区域停车拥堵问题,归集停车热点区域停车场、路面交通信息等,分析商场、医院、办公区等热点区域周边停车场的车位利用率实时信息,实现停车精准诱导,提升通行效率。继杭州建设“先停车后付费”场景后,上海、郑州、德州等大中型城市也陆续启动了智慧停车服务的构建,以盘活全市停车资源为理念,全面提升静态交通管控。

  2.5.交通治堵场景

  在持续的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与空间规模同步迅速扩张,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一刀切的常态化交通限行作用有限,各大城市针对自身特点,纷纷开展了交通治堵探索。杭州的交通治堵领域上线一键护航、优驾自动容错、非浙A急事通、无感停车等多个应用场景,拥堵排名从2014年全国第2位降至第35位。北京市朝阳区CBD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工程也计划吸引交通信号控制、高点视频监控等方面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参与,着手解决困扰CBD区域多年的人车交织、电动车无秩序停放、交通混乱堵塞、交通违法行为多发等管理痛点问题。

  2.6.智慧医疗场景

  为减少疫情期间不必要的接触,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问诊平台,提升数据共享力度,并充分对接公共信用平台、医保信息平台、医院HIS系统,打通电子健康卡数据、信用数据、医保数据等信息,通过刷脸认证、诊间电子档案调阅,代替原有医保卡和病历本,无需先付费直接进行检查、化验、取药、治疗或住院,系统自动进行医保各类基(资)金部分费用结算。郑州的120急诊医生在出发途中能调取患者既往病史,抵达现场后针对性检测并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递到后方医院,实现“上车即入院”。

  2.7.政务直达场景

  针对弱势群体多、分布范围广、数字技能低、出门办事难等痛点,进一步下沉政务服务至基层社区,对接涉及高频民生事项的多个部门,打通各类基层网点终端联通市区办事服务平台,并提供代办贴心服务。目前各大城市纷纷开展了相关实践探索,推动政务服务下沉至“最后一公里”,增强群众获得感。

  2.8.智慧文旅场景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旅游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打通个人身份认证、行动轨迹、预定信息等数据,借助移动支付、面部识别等技术,可有效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场馆、酒店的管控服务能力。杭州目前已实现了游客在景点闸机上扫支付宝付款码的 20 秒入园服务,并通过在酒店大堂设置自助入住机,游客仅需“扫描身份、人证对比”“查找订单、确认入住”和“制作房卡”三步操作,即可自助快速办理入住和退房,有效提升旅游服务体验。

  2.9.城市云眼共治场景

  针对违章停车、违章摆摊、占道经营、人群聚集等违规行为监管形式单一、人力不足的痛点,协同多个管理部门,融合城市各类感知前端视频,以视频智能分析研判模型为工具,对异常、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智能监测预警、事件调拨处置和督查考核,积极探索“智慧”+“共治”的城市治理创新机制,推动城管工作由“人员巡查”向“城市眼”转变。杭州、济南、南昌等多个大中型城市开展实践,有效改善政府办事效率和辖区环境状况。

  2.10.渣土车管控场景

  针对渣土车未苫盖、道路遗撒和非法运营等行为监管困难的痛点,协同住建、交通、城管、交警、环保等多个管理部门,全面整合企业、车辆、驾驶员、工地运营准入信息,以及车辆实时监测信息,实现对相关违规行为、异常行为的自动化监测和调拨处置。目前深圳市、泸州市、南昌市等多个大中型城市已落地相关应用。

    3. 演进:“十四五”场景创新的“四化”原则

  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随着各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场景”应用将不断丰富拓展。要围绕城市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把握数字化应用“场景”与传统信息化系统的本质区别,从四个方面创新建设。

  3.1.全局化:整体视角识别城市需求

  场景搭建的出发点在于以城市运行整体视角,克服城市治理碎片化痼疾,支撑公共资源全局优化和城市运行缺陷即时修正。杭州在场景建设中,明确场景必须基于跨部门构建,打破原有部门协同壁垒,单部门内可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部门内垂直业务系统支撑,不采取场景专班搭建机制。目前各地对场景的理解不一,个别城市将特色产业的示范应用也归为场景,但在场景建设中打通多部门数据壁垒、优化协同的理念已形成基本共识。应更加注重把握整体与专注局部的平衡,支撑数字化转型“软着陆”。

  3.2.闭环化:深度协同再造业务流程

  本轮场景创新在手段上更加强调“重塑”“变革”,不再是数字技术单维度赋能,经济社会运行各领域的流程、规则全面再造和重构等非技术赋能更为关键。场景搭建过程中,要统筹好政府各相关部门、配套企业侧、社会公众侧的诉求,将固有内部业务流程深度“解构”的基础上,优化重组形成自洽稳定的新“闭环”。以各地急需的电动车楼道充电管制场景为例,由视频捕获、智能识别后,首先推送物业公司处理,如劝阻无效,则需调度城管、公安、消防等部门及时执法处置,并通知居委会、业委会,共同商议建设集中充电设施,切实解决充电矛盾。整个场景涉及到业主、物业公司、政府部门,必须让经济、社会、城市治理平台各自“破圈”,实现深度集成,才能精准提升协同治理,实现高度闭环的综合服务。

  3.3.要素化:灵活调用实现数据赋能

  “数据”要素在本轮场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更为凸显,通过数据的有序流通实现高效配置,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全方位赋能场景构建。但数据的要素化是一个欲速而不达的过程,上一阶段“大水漫灌式”的汇聚行动已经在实践中遭遇了“有数据≠数据有用”“成本高、见效周期长”等各种问题。上海、北京等多地逐渐向更为灵活的“目录台账、数据挂接、逻辑汇聚”转变,在底账清晰的前提下围绕场景有的放矢开展数据调度,减少不必要的汇聚和存储资源浪费,实现数据要素降本增效。

  3.4.轻量化:轻量部署确保快速响应

  数字时代的场景生态是城市运行中强需求的一系列场景应用组合,旨在快速响应城市突发、公众急需的各类问题,具有“随需而治”、建设周期“短平快”的特征,轻量化的开发部署能力尤为重要。以疫情防控为例,大型城市的疫情防控压力大,应对缓冲期短,留给开发人员的时间非常有限。传统立项、论证、招采、建设、上线的方式已无法适用。城市大脑作为新时期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智能中枢,可快速打通已有的系统和数据积淀,基于完善的共性支撑平台和完备的数据家底,为场景应用的快速搭建和轻量级部署提供了可能性。

  4.启示:“载体+数据+生态”一体推进

  城市在“十四五”期间的场景建设部署中,应把握好创新平台、数据要素、产业生态三个方面,为良性场景生态体系的构建夯实基础。

  4.1.以城市大脑为载体,形成场景集中创新平台

  城市大脑是基于需求牵引,快速构建应用场景的重要数字基础设施。本质是以技术创新推动城市治理模式、服务模式和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一个持续进程,助力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上海、杭州等地,基于城市大脑快速搭建起抗疫场景应用,还有杭州治堵等,都成为标杆,未来城市大脑会作为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一个基础设施,成为地方数字化转型的标配。通过近几年探索,城市大脑已经从概念探索走向实践落地,不再仅是各类大屏的多维度分析展示,更强调实际场景的智能应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要选择一批破解治理“难点”、扫清决策“盲点”、疏通服务“堵点”的具体场景,依托数据中枢打破各部门“数据孤岛”,以“小步快跑,迅速迭代”的模式,构建起串联城市运行方方面面的场景化应用,促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4.2.以数据要素为核心,警惕场景产生新“孤岛”

  数据是数字时代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共识,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规模和质量,完善“数据+算力+算法”的新时期数字经济基础框架,是赋能应用场景建设和价值释放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在场景建设热潮之下,为了建场景而建场景导致的新孤岛,场景不是单一的存在,是在充分盘活城市社会端、政府端、企业端数据资源的前提之下,让数据要素有效流动起来,并在场景的运行过程中不断沉淀更新,反哺城市数据资源池。

  4.3.以政企合作为路径,培育城市场景产业生态

  城市运行场景生态的构建,要从企业市民和城市运行高频急难的问题难点中发现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场景,并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推进政府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配套更灵活的“揭榜挂帅”的建设机制,满足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各类场景应用需求,更好应对当前复杂多面的城市治理形势。要建立城市主导的市场化运营平台,通过与网信产业骨干企业合作,注入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逐步建立本地化场景策划、建设、运营生态,形成迭代发展的场景创新生态圈。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