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双碳目标下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双碳目标下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2021-12-29
来源: 北大纵横
关键词: 双碳

  气候承诺的三种表

  全球气候危机背景下,各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气候承诺,碳中和、净零排放以及气候中和为三种不同的表述形式:

  1.“碳中和” (carbon-neutral):当一个组织在一年内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应用达到平衡,就是碳中和或净零二氧化碳排放。

  2.“净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当一个组织的一年内所有温室气体(CO2-e,以二氧化碳当量衡量)排放量与温室气体清除量达到平衡时,就是净零温室气体排放。

  3.“气候中和” (climate-neutral):当一个组织的活动对气候系统没有产生净影响时,就是气候中性(或叫气候中立)。既需要实现“净零排放”,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他影响,如对当地气候或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

  以上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碳中和”承诺如中国,“净零排放”如美国和日本,“气候中和”如欧洲地区的大部分国家。

  我国的双碳目标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我国为应对气候问题所提出的“双碳”目标正式确立。

  碳达峰与碳中和示意图如下:

  640.webp.jpg

  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院(WRI),平安证券研究所

  2030年和2060年,我国的双碳目标时间间隔仅有30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用时最短,远小于发达国家50-60年的间隔期。

  从WIND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GDP数据看,近年来我国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而欧盟经济增长已和碳排放脱勾,不得不承认欧盟在气候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看,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百分比相对其他主要经济体来说最高,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碳排放较低,总体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大,面临保增长和低排放并行的双重压力。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议题。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地方层面,经济发达和碳排放基础较好的地区也制定了“碳达峰”实现的时间目标。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双碳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减少碳排放和提高碳吸收两个互相补充的方面。

  减少碳排放方面,从供给侧来看,一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二是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减碳行动;从需求侧来看,则是要推广绿色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并推行绿色金融与碳排放交易等配套设施。

  提高碳吸收方面,则是要加强碳捕捉技术与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聚焦至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煤炭为核心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煤炭的清洁升级以及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能源结构调整是“碳中和”的主要方向。

  首先看煤炭的清洁升级:

  2021年10月的《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中,从“优化存量”、“严管增量”两方面发力,多措并举实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进一步降低煤电机组能耗,推进我国煤电高效、清洁、灵活、低碳、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再看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能源结构调整:

  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发电装机主体。“十二五”期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比例为32.8%,截至2020年底占比增长到42.5%;另一方面,非水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消费增量不断增长,其中风、光、生物质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从2015年的5.0%提升到2020年的11.4%,2021年上半年达到14.7%。

  新能源成为能源领域最强成长赛道。2020年我国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仅为26%左右,预计2060年上升至90%以上,意味着能源消费总量平稳的情况下,远期用电需求即有3至4倍增长空间。而202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合计发电量占比仅9.5%,预计2060年提升至60%-70%,即未来40年新能源运营市场拥有巨大成长空间。

  2021年已近尾声,在新的一年里,双碳目标这一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推进可期,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我们一如既往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