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吉林一号”研发背后的科技力量

“吉林一号”研发背后的科技力量

2023-01-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12月9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又有8颗卫星进入太空。迄今为止,83颗卫星组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天团”。

  重量从400多公斤到20公斤,成本从每颗千万元级到每颗百万元级……历经8年时间,通过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吉林一号”卫星发生大变化,离不开两个成功密码。

  密码一:实现载荷平台融合技术。长光卫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介绍,2015年升空的首组4颗卫星,就跨过了传统的“平台加载荷”设计方式,采用星载一体化技术。“平台加载荷”模式中,载荷和平台界限分明,载荷要根据平台的设计调整,卫星的重量、体积难以灵活安排。星载一体化增加了载荷设计的灵活性,重量、体积可通过设计进一步下降。

  这还远远不够,随着技术进一步升级,卫星实现了载荷平台融合技术,使更多部组件可共用一个处理器,节省很多空间。空间节省后,卫星“体重”大幅降低,此次发射的“吉林一号”平台01A星重量仅有20公斤。“重量降低,火箭运载成本随之减少。”贾宏光说。

  密码二:从单星研制到批量生产。长光卫星综合电子研究室主任邹吉炜说,过去采用单星生产模式,整个研发队伍全部围绕一颗星的各项工作从事研发、组装、实验等任务。如今,卫星开始批量化生产。“过去在卫星系统测试环节,1颗星需要两个人、两个月完成,如今6颗星并行测试,一个人、一个月即可完成,效率提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邹吉炜说。

  逐渐庞大的卫星家族被赋予更多应用场景。它们活跃在农业生产领域,提供长势分析、墒情分析和受灾情况判断;它们受命于林业领域,在林业资源分布与变化监测、森林火灾预警与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等方面大显身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吉林一号”星座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将越来越近。(记者 孟含琪 张建 王帆 )



更多信息可以来这里获取==>>电子技术应用-AET<<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